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

[記錄]財富落後 你會更努力工作?還是乾脆放鬆?(天下雜誌 作者:經濟學人 2015-06-01)

最後更新時間 : 2015/06/02
我認為現代的年輕人老是月光,應該就是覺得現在的差距根本不是靠一般正常人的努力可以改善的,所以再努力存錢也沒有用,還不如享受一下當下可以掌握到的小幸福,暫時忘了不幸的人生。
這篇論文的調查應該可以佐證我的推論。
●財富落後 你會更努力工作?還是乾脆放鬆?(天下雜誌 作者:經濟學人 2015-06-01) (2015/6/2 記錄)
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8038



___
keyword : 【心得】, 【推薦】, 【新聞】, 【理財】, 【真相】, 【記錄】,
本文link : http://taiwanv.blogspot.com/2015/06/2015-06-01.html
___
作者:經濟學人  Web Only

我們聽過無數出身貧困,努力向上成功翻身的故事。貧富差距可以是驅策人向上的動力,但是如果貧富差距大到一個令人覺得無望的程度,會不會讓人寧願乾脆放棄?

范伯倫(Thorstein Veblen)是個對社會學頗有涉獵的經濟學家。他認為,社群中最優渥的成員,會建立其他人追隨的標準;沒那麼富裕的人,則會試圖模仿富者,並以「炫耀消費」或「炫耀閒暇」來突顯自身的價值。

在范伯倫的時代,休閒是地位的象徵;但在今天,工作才是時尚。窩在家裡代表的不是成功,而是無用。設計強大的電腦程式碼、處理複雜的金融問題,現在都會讓人擁有社會地位,薪資也非常高。長期下來,努力工作成了很酷的事。在美國,擁有大學學位的人,常常每周工作超過50小時的比例,從1979年的24%升至2006年的28%,高中輟學生工作超過50小時的比例則呈現下滑。教育程度高的人,休閒的時間變得比50年前更少了。

這表示,當社會上層的人生活愈來愈好,下層的人也會想努力工作、好模仿他們。有項研究確實發現了「范伯倫效應」,亦即在貧富差異加大之際,窮人的工時會隨之增加。
不過,兩位蒙那許商學院的經濟學家在新發表的論文中指出,趨勢可能已經開始改變。他們研究了澳洲六州及二塊領地的近期勞動資料,發現結果剛好相反;收入不均程度上升時,澳洲人會減少工時。衡量經濟不均的吉尼係數每上升1%,工時就會減少0.2%。

他們對此結果的解釋並不是非常具啟發性(事實上,這份論文總體來說寫得並不好);不過,可能的解釋之一即為「酸葡萄」因素:收入差距實在太大,讓人完全無意工作,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成為有錢人。他們寧可坐在陽台放鬆一整天,也不願意去工作。(黃維德編譯)

©The Economist Newspaper Limited 2015
- See more at: http://www.cw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8038#sthash.x2jMxZrR.dpuf
經濟學人英文原文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●基於網路的公開分享原則,開放所有人留言批評,但因本人不是公務人員,沒有領18%,也不是專業的格主,所以不一定會回覆。
●下列情況一律刪除:廣告、言之無物純搶頭香、批評私人。